昭阳街道推动城郊村因地制宜拓展发展空间
本报讯 “好球,进篮了——”近日,在昭阳街道新城村“莱客体育中心”的篮球馆内,一场篮球联赛正激烈进行。
“莱客体育”的招牌高悬在临街门楼之上,纵深处一条大道贯穿其中,大道西侧一弄弄厂房排列规整。“这个篮球馆可不是新建的,是由村里一栋老旧厂房改造而成,建筑面积有800平方米。”新城村负责人王波介绍道,场馆承租方是本地的体育达人张健,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9.7万元的租金。自去年下半年运营以来,篮球馆白天开展篮球培训,晚上组织各类业余赛事,24小时营业,人气居高不下。更让人期待的是,张健还在计划租用毗邻篮球馆的老旧厂房建设羽毛球馆、游泳馆,届时新城村的老旧厂房将实现“全盘活、全变现”,彻底告别闲置状态。
昭阳街道位于中心城区,下辖5个行政村,随着城市扩容,各村农田被大量征用,其中五岳村、新城村已无地可种。如何在城市“夹缝”中生存发展?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的带领下,各村从现有资源入手,在“存量”里挖掘“增量”,不断拓展增收和发展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城村的探索,正是从盘活老旧厂房起步。作为曾经的老工业村,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就办有织布厂、家具厂、五金厂等村办企业,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工业区。随着城市扩容,这里逐渐被密集的民居环绕,厂房只能租赁给噪声小的“小加工”作坊。后来,“小加工”也被市场淘汰,厂房成了“老破旧”,只能沦为杂物堆放地。转机始于“家得乐”综合超市的引入。新城村招引的超市项目投资3000万元,改造租用厂房3000平方米。这一项目不仅让闲置厂房“焕新”,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租金,更直接安置了40名女村民就业,实现了“资产增值”与“村民增收”的双赢。借着这股势头,村里又成功招引体育达人兴办文体项目,让老旧工业片区逐渐转型为集购物、运动于一体的便民生活圈,现代活力扑面而来。
与新城村聚焦厂房改造不同,沙甸村的发展突破口,在于对现有资产收益的“精细提效”。“商业门面房出租收入已达峰值,我们只能从村集体厂房上‘做文章’。”沙甸村党总支书记陈兆南说,多年前,沙甸村将城市征地款投向商业门面房,成了街道拥有商业门面房最多的村,年租金收入达180万元,但受近年消费市场变化影响,租金预期并不乐观。为稳住收入,村里对兴化经济开发区(原昭阳工业园)的3处村集体厂房进行了盘点。这些厂房占地87亩、面积超3万平方米,承租方均为机械加工企业。早年为支持小微企业,租金设定较低。经会商,租金被调整至每平方米110元,为周边中等水平,合同期5年,仅此一项可为村集体赢得上百万元年收入。
地处城南的五岳村,主要收入同样来自商业门面房和厂房租赁。“上半年村集体经营收入69.2万元,与去年同期持平。”村负责人王飞韵表示。村里于早年在兴化经济开发区置有土地26.48亩,租赁给企业。今年上半年,因一承租企业扩建需要,村里提出按市场价出让部分土地。最终通过招拍挂出让10.37亩,获土地收入290万元,相比原先年租金1.25万元,收益大幅提升。“剩余地块也正与企业协商,计划陆续出让。”
沙甸村、五岳村靠“门面房+厂房”增收,城北村则走出了“借景生财”的特色之路。城北村既不靠商业区,也不邻工业区,却地处乌巾荡景区。村里盘活资源的第一把“金钥匙”就是将1600亩水面租给景区,既借力打造了环境,又为村集体带来了每年80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同时,村里还对出租建厂房的29处、百余亩闲杂土地租金进行了“全面起底”,将每亩400元至600元的租金统一调整到千元以上,切实提升了集体资产的收益水平。
5个行政村中,严家村的情况最为特殊,这里零星地块多、老破小厂房多,村集体增收遭遇“瓶颈”、民生设施缺乏。如何破局增收、补齐短板?严家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瞄准民生需求,以“民生项目”盘活闲置资源。去年以来,严家村整理出严家大桥西南侧400多平方米的闲置地块,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月均收益近万元。此外,村里还依托生态林和河畔空地,规划推进“昭阳-田园里”农文旅融合项目。该项目与村里120亩的果蔬园无缝衔接,并已获省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及街道180万元资金支持。目前,首期工程即将完工,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万元,并带动30人就业。严家村的“盘活计划”远不止于此,老村部区域内15处、总面积约3800平方米村集体老旧厂房的更新改造;依托紧邻乌巾荡旅游度假区的优势,主动融入度假区,积极探索度假区与乡村融合发展,推动辖区“二次消费”“夜间经济”等发展模式等都已走上日程。
“闲置地、商业门面房、小加工厂房等的高效利用,是城郊村兴村富民的‘强支撑’。”昭阳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广钱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继续加大村级资产资源盘活利用支持力度,既让每一处闲置资源都成为城郊村发展的“新引擎”,也积极培育县域消费新场景,努力在壮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特约记者 顾日升
通讯员 朱晓伟 戴佩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