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诗歌里的昭阳

2019-04-12 10:04:15 兴化日报(数字报)

□汪夕禄

很久以前,兴化地区还未形成陆地,只是一片茫茫的大海。后来,大自然展示了鬼斧神工的魔力,亲自导演了沧海桑田的奇迹。它不断地把长江、黄淮两岸的泥沙往海里搬运,同时用长年累积的沙砾封闭了如今被称为里下河区的浅水湾而成为了潟湖。这几乎可以称之为里下河地区形成陆地之前的温床,自然母亲不停地把长江、淮河,以及南侵黄河的泥沙源源不断地运来。漫长的时间,终于诞生了一个广大富饶的平原洼地,被人们称为里下河平原。

现在的里下河平原,四周高中间低,兴化处于平原底部,俗称“锅底洼”,最低洼处的兴化中西部地面海拔仅有1.4米。正如清代咸丰年间《兴化县志》所言:“兴化地势,四面皆高,形如釜底”。

兴化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兴化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明代文学家陆西星在胡志“形胜”内写道:

“(兴化)沧海远环于东,珠湖迥挹于西,南望大江,北指长淮,地气毓灵之会。镜中水色,出没鱼龙。虽无山麓,实阻水为固。若襟六溪,带五湖,桥枕凤凰,沟盘龙,皆一邑之大观也。”

兴化最大的特色在于水,城市及乡村的大部分风光都围绕着水展开。昭阳十二景,大部分与水有关,有的以水为主体,有的以水为陪衬,有的因水而生,有的因水而美,总之离不开水。元代隐士钱舜卿的《沧浪夜雨》诗颇能代表兴化的这种景观特色。诗云:

“濯缨亭下沧浪渚,格格飞禽飞傍午。西风度雨千荷鸣,坞头潮声喧逐暑。扁舟老子绿蓑衣,钓丝细卷歌嘎咿。清兮浊兮人不识,劝君高歌达今夕。”

诗中的濯缨亭、沧浪渚已经成为昭阳风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同时也成为了屈原、景范文化的图腾式所在。

清代诗人王渔洋,与昭阳李氏家族以及昭阳的其他诗朋好友相交甚笃,留下不少描写昭阳风景的诗句。其中《秋日昭阳道中》写出了兴化水乡秋日的美好风光,诗云:

荷叶未残皆著水,枫林初脱尚含烟。西风北去昭阳路,处处竹枝声可怜。

中流晓日见帆影,夹岸垂杨多钓矶。一路渔村好风景,神鸦欲落白鸥飞。

荷叶、帆影、垂杨、渔村、白鸥等都是水乡习见的风景,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昭阳风光的喜爱之情。

相比较王渔洋,郑板桥作为“吾家家在烟波里,绕秋城藕花芦叶”的兴化人所写的一组小诗则更加贴近兴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组名为《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的诗歌里面的风景不仅是静态的,而且增加了许多动态,不仅仅是风光描写,还有风物及风情的生动描绘,这不是一个外乡人所能写出的。板桥生在昭阳,长在昭阳,他的这组小诗饱含感情,不是观望,而是参与其间,不是他者的抒情,而是自我的抒怀。

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舟子搦篙撑不得,红粉照人娇可怜。

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蜗样庐。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打桨十年天地间,鹭鸶认我为渔子。

买得鲈鱼四片腮,莼羹点豉一樽开。近来张翰无心出,不待秋风始却回。

柳坞瓜乡老绿多,幺红一点是秋荷。暮云卷尽夕阳出,天末冷风吹细波。

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珍珠圆。

船窗无事哺秋虫,容易年光又冷风。绣被无情团扇薄,任他霜打柿园红。

清代溧阳人,曾任兴化教谕的史炳,对昭阳风景十分熟悉。曾经写作《兴化道中》,诗云:

淮海维扬左,扁舟浩荡行。林深娱老鹤,水阔畏长鲸。忠孝惭无地,文章滥有声。秀才烦簿领,未敢问苍生。孤城绕荷芰,百里少桑麻。钲鼓随秧马,风帆旋水车。租兼池鸭卵,馔足渚蒲芽。不见盐烟白,沧溟北去斜。

诗中的秧马、风帆、水车都是兴化特有的,读来令人亲切。

另一位兴化人,曾出任泰州光孝寺方丈的清代僧人圆能的两首诗则带有出家人看世界的眼光,平静,出脱尘外。

其一《瓢庵遣兴》:

沧浪一望水云收,柳岸渔洲泊浅流。偶寄北窗缘底事,稻花香里十分秋。

其二《忆昭阳故里》:

胜湖春望雨初收,木塔霞明照水流。记得夕阳停画舫,白萍红蓼满城秋。

(上)

5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