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四十年田埂情:邓龙珠与土地的“丰收约定”

2025-09-10 11:08:51

本报讯(通讯员 陈有付)七月的晨雾还未褪尽,临城街道的水稻田里已腾起热浪。邓龙珠直起身,沾着泥浆的手指抹去额头的水珠——分不清是晨露还是汗水,掌心攥着的苗情记录表上,每一笔数据都浸着潮意。这片承担着部级万亩水稻高质高效示范项目的田地,正经历着超长高温的炙烤,拔节长穗的稻禾在热浪中微微蜷曲。他低头看了看剥查的稻穗,又抬头望了望绵延的稻田,黝黑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浅笑:“今年这指标,能成。”

 

泥土里长出的“科班人”

 

黧黑的面庞像被日光镀上了釉彩,洗得发白的工作服裤脚总沾着新鲜泥土——这是邓龙珠给人的第一印象。若不是聊起土壤墒情时眼里迸发的专业光芒,谁能想到这个“土味”十足的农技人,是兴化县首届农职班的科班生,后来又在扬州农校深耕两年专业知识。

“一辈子干农业,就是钉子的命。”他常这样自嘲。四十年来,土壤普查的田埂上有他匍匐取样的身影,测产验收的烈日下有他弯腰计数的执着,苗情剥查的黎明里有他与稻穗对话的专注。一次为核实水稻分蘖数,他在同一块田里蹲了三个钟头,反复清点不同区位的稻株,直到数据精确到个位数。“差一株都可能影响施肥方案,这可不是小事。”他捏着沾满泥点的记录本,语气不容置疑。

这份“较真”让他成了同事眼中的“数据控”。为弄清一个作物的生理指标,他能顶着正午的日头在田间守到日落;为校验新品种特性,他会把不同地块的麦穗编成号,贴在办公室墙上比对观察。“科学不骗人,地里长出来的数字最实在。”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从试验田到千亩地的创新者

 

2023年初春,友邻村的一百多亩流转地里,邓龙珠正操作无人机掠过油菜田。螺旋桨卷起的风拂动他鬓角的白发,也吹动了兴化市爱苹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的招牌。这是他响应政策领办的农场,更是他试验农业新科技的实验室。

“放下架子才能做出样子。”他挽着裤腿钻进田间,手把手教大家操作智能灌溉设备。农场里,无人机替代了人工喷药,油菜机械化轻减栽培技术让亩产提高了15%,粮油换茬模式让土地“歇人不歇地”。两年时间,这个农场就成了泰州市级示范农场,每亩效益比周边高出数百元。

创新的种子很快播向更广阔的田野。在他指导的赵何村,80后农场主陆加信的稻田里,正进行着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比试验。“邓工说,种田得像做学问。”陆加信指着田埂上的标牌,“这几块地用了不同配方,他每周都来测数据,比我还上心。”

2023至2024年,邓龙珠推广的“密植减苗、增钾补硅”技术,让临城街道的水稻在泰州市高产竞赛中连续夺冠;2025年,他指导的小麦亩产达653公斤,再获泰州市级二等奖。扬大农学院的专家曾实地考察,握着他的手说:“基层有这样的实践者,再好的技术也不会‘躺’在论文里。”

 

田埂上的“老中医”

 

“陆老板,这几天得控水了,穗期积水容易烂根。”初秋的午后,邓龙珠蹲在稻田边,指尖捻起一片发黄的稻叶。陆加信赶紧递过笔记本,生怕漏过一个字。这样的“田头问诊”,他每年要做两百多场。

在仕银粮食种植农场,他不仅指导种植,更帮着打通销路。“南粳9108品质好,但得让市场知道。”他带着农场主跑企业、谈订单,把“好米卖好价”的理念变成现实。如今,这里的稻谷成了兴化开发区多家企业的“放心原料”,订单排到了明年。

“邓工的话接地气,一听就懂。”种植户们常说。他讲病虫害防治,会带着标本在田间比划;说施肥技术,能算出每一分地的投入产出。有次为指导农户应对台风,他顶着风雨跑了六个村,直到确认所有大棚都做好加固才回家,衣服拧出的水顺着裤脚流成了线。

 

四十载的“麦田守望者”

 

在临城街道的耕地质量监测点,邓龙珠正仔细记录土壤墒情。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变化,都装在他心里。“耕地是根本,不能有半点马虎。”他走遍街道所有村庄,在永久性耕地上立下界碑,向村民宣讲“非农化”“非粮化”的危害,被大家称为“土地守护神”。

为让年轻人愿意种地,他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在当地带出了多个“新农人”。“不仅要让地有人种,更要种好。”他推动建立“新技术进大户、大户带小户”机制,让科学种田的理念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散播开来。

临近退休,他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手机里存着农业专家的联系方式,抽屉里放着最新的种植手册,电脑上建着详细的作物生长数据库。“农业技术天天在进步,不学习就跟不上。”他笑着说。

夕阳西下,邓龙珠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映在金黄的稻田里。四十载寒来暑往,他从毛头小子变成了两鬓霜白的老农技,不变的是对土地的赤诚。正如他常说的:“泥土最实在,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回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他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稻穗一样,谦逊地低着头,却孕育着饱满的果实。

622